作者:admin人气:0更新:2025-07-23 08:01:11
点击关注传统文化美刊
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包括两大部分,古代的优秀传统,20世纪的新传统。20世纪的新传统,形成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美术发展中。写生,作为百年以来形成的美术新传统,既是引进西学的产物,又是为纠正时弊对师造化的回归,一方面推动了创作源泉的直溯,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绘画语言的丰富。
在信息化图像化的21世纪,在呼唤写意精神的当下,回顾中国画写生的新传统,总结历史经验,思考当下问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人们总是把中国画的创作和写生看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或认为写生只是收集素材为创作“铺底”。其实不然,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写生其本身就是创作。它是画家直面自然而进行的水墨写生创作。古往今来,山水画家们莫不是在自然、生活中去观察和体悟游历山水间,窥探宇宙万物之全貌。
写生不但可以锻炼“应物象形”的基本功,而且也是走出画室面向生活从事创作的途径,只有通过写生,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拓展题材刷新意境的同时,发展描写对象的艺术技巧。唐张躁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愿”成为历代画家亘古不变的座右铭。
▲雁荡山写生得稿
从黄公望到石涛再到黄宾虹直至李可染等历代大师,无不是在对自然万象的深入了解及对其规律性的把握总结后,以主观意识为先导,生成符合传统精神及审美情趣的独特笔墨形态,循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基本原则不断发展。中国绘画的生成环境与特性决定了中国绘画在笔墨具体形态作为精神符号载体的同时,因创造主体的不同而产生千变万化的外在形式。因此,中国绘画中强调一种精神性的品评标准,或者说精神性的、有意识性的绘画理念是中国画笔墨具体形态出现的内在根源与发展方向。
▲雁荡山写生得稿
宋代范宽常年生活在终南山、太华山,投入山林泉石间,遂有巨作《溪山行旅图》。元代黄公望居富春山,皮袋中携笔,见景便当横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遂有名画《富春山居图》。清代石涛更是提出要画家“搜尽奇峰打草稿”,更加验证了师法自然的重要性。近代画家黄宾虹曾八上黄山遍游海内以至“旅行记游画稿积以万计”。山水画大家陆俨少平生好游山水,曾数月乘木筏观察峡江,感悟江水急湍奔腾不息,前后画了数百幅峡江图,独创云、山勾线法前无古人。李可染先生更是身体力行倡导山水画写生,且把西法光影效果融入到山水画中,拓宽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领域,其风格独特成为一代大师。
▲雁荡山写生得稿
山水画发展至今,人们对表现自然表现生活较为漠视。水墨写生更是被越来越多的其它方式取而代之,甚至采用现代发明----照相机来替代了写生的艰苦。当然照相机速度快而且其真实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面对已定型了的照片,感受、冲动已很少再有回旋余地,反不如那寥寥数笔的速写水墨交融间产生的美感,具有艺术的性灵又有生活气息。
▲雁荡山写生得稿
写生不但可以锻炼“应物象形”的基本功,而且也是走出画室面向生活从事创作的途径,只有通过写生,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拓展题材刷新意境的同时,发展描写对象的艺术技巧。
▲雁荡山写生得稿
只有游历山水,感悟自然,收奇峰于眼底,再通过水墨写生,从中去发现新的笔墨形式。当然如果连笔墨尚未掌握就想通过写生来创作新的形式似乎是不可能的。中国画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只有学习传统笔墨之精华,了解古人如何画,分析研究前人如何对自然进行提炼、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图像的过程与方法,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在水墨写生中获得最佳效果。
▲雁荡山写生得稿
图文转自网络 版权问题请联系 迦德舍
迦德舍
用心、相伴、分享
名家名品鉴赏
艺术推广 投资 收藏
私信:jds2015
点识别二维码,一秒加关注
本站和 自动伪原创发文程序 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本历史页面谨为网络历史索引,不代表被查询网站的即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