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卓企观察

【创业故事】行者无疆--记顺威股份董事长麦仁钊
作者:佚名    来源: 卓企网    时间:2015-05-05    评论:0    点击:12290


内容摘要:他是中国空调行业发展的生动述说,更是一部活历史,因为他见证着空调在中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整个过程,亲手缔造了空调王国,更亲手将一家不起眼的配件厂打造成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广东顺威精密塑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麦仁钊

1992年,他带着家人及亲戚朋友的不解甚至怀疑,辞去一份很多人羡慕不已的工作——广东华宝空调器厂副厂长兼办公室主任和新厂筹建办主任,毅然下海,和几个朋友一起创业,建立起当时的顺威电器并担任副总经理主管市场销售;2005年,他临危授命,放弃加拿大舒适的生活,重新回来担任董事长兼总裁,带领企业二次创业;2012年,作为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的他成功将企业登陆资本市场顺利在深交所上市交易;2014年,进入耳顺之年,为了企业日后发展,决定辞去总裁职务只担任董事长,为企业的规范作出表率。他,就是顺威股份的董事长麦仁钊。

人们尊称他麦SIR,从认识开始一直称呼至今,他也乐于接受,从不因为地位改变而改变,始终如一,或者这就是他个人魅力所在。

故事从这里开始讲述:

下海创业

1986年,已经是连级干部、后备干部储备对象的他因为家在顺德,向部队提出转业申请,要求回地方工作,得到批准后只身回到家乡顺德,进入当时华宝空调器厂的前身--顺风电子厂担任副厂长主管行政工作,后来企业转产上马空调,负责整个项目的筹建及生产管理工作,担任副厂长兼办公室主任。项目投产顺应市场,产品一下子就打开市场且得到高速发展,很快产销超亿而成为当时顺德的支柱企业之一。

当时还处在计划经济的顺德,国有、集体、乡镇企业星罗棋布,包括现在的美的、格兰仕、万家乐等,都是政府办的,根本没有什么民营企业,所谓下海经商都是些拿着政府的钱或者政策资源等去经商而已,一切都是政府的,他们充其量只能说是为政府打工、有自主经营权的代理人而已,真正的民营企业还没出来(真正的民营企业从1994年企业产权改革开始,到1998年政府正式转让股权才诞生的),人们习惯的体面工作都是在国营或者集体企业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况且当时的华宝空调器厂更是这样地方经济的支柱之一,里面的高管地位何等超然,都是在地方领导心目中都是有地位的,都是些重点培养对象,只要有新企业成立,那些人就会轻而易举调去担任一把手,官升一级容易得很。出来创业就是受罪,绝对神经有问题的人才会如此。据当时的老华宝人还说,当时他的辞职,别说在厂里,包括整个集团甚至夸张点整个顺德工业系统都是一夜之间像炸开了的锅,议论纷纷,什么说法都有,质疑的,诋毁的不绝于耳,更有甚者说他是犯错误被开除的,反正就没什么好话;集团及政府领导更是亲自出面和他谈话,希望他再认真考虑好,甚至可以马上安排他到其他企业当一把手,但无论怎样劝说,都不能改变他决心离开去创业的想法,他们也没办法,只能同意他离开并给他着保留一切关系,希望他有回心转意的一天。

用他当时的话来说是估计这辈子再不会使用这些了,爱怎样就怎样,保留与否没意见。就这样,从此走上一条创业的不归路。

商海拼搏

走进现在的顺威,气派的办公楼及整齐划一的车间映入大家眼帘,不用说都知道是家现代化企业。

时间回到当年,105国道边的海尾村,他们几个在这里开始创业,租用村里的一栋旧厂房,雇佣当地村民,几个股东七凑八借来的有限资金,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当时国内还没有生产空调器风扇叶的企业,全部都是进口,国内空调厂家也不敢使用国产产品,都是依赖进口的,同时由于国内生产落后等问题,生产风扇叶所需要的技术、模具、原材料等国内几乎一片空白,根本没人懂得这产品究竟如何去做,遇到问题只能跑到香港去请教相关人员甚至花钱请他们到现场进行指导解决问题。

凭着多年积累的人脉及关系和人格魅力、良好信誉、朋友信赖,他和其他拍档带着技术人员跑香港甚至国外进行学习和请教有关专家,甚至利用原来在政商界积累起来的关系,亲自将专家们请到工厂进行指导,对生产工艺、设备、模具设计、材料选用等关键环节进行更新和改进,特别对产品质量和工艺方面,更是严格把关,确保所生产的产品能够达到标准,以此赢得客户信赖。

创业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这点对谁也一样,没有特殊,特别对新生事物,很多都在襁褓中已经夭折,对于这些创业者来说,他们深刻感受相信外人无法知道;老华宝人应该记得,当时他带着自己生产的风扇叶进行推销时,居然被拒之门外,理由就是因为不是进口产品不考虑使用,对他们的产品质量没有信心,甚至连测试检验都不给机会。

一开始遇到这种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当头棒喝甚至意志消沉,从此一阕不振,有些干脆转做其他产品或者放弃。但是,强者不轻易言败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最贴切不过了,已经下海了,哪有回头路,回去就是弱者。凭着这股劲和锲而不舍的实干和他的人格魅力、对朋友和同事的真诚,加上企业一开始的高起点,这个问题迅速被改变了,投产第二年,凭着朋友们的帮助,第一个客户认可了,而且是国外客户,当时外资开始在中国布局空调生产基地,也需要在国内寻找可以一起合作的配套企业,因缘际会,朋友将顺威推荐给了这个客户,开始客户还是将信将疑的,只说给个见面机会了解一下再说,为此,他们约定在上海见面。当知道机会来临时,如何掌握很重要,除了能力和实力,说什么都没用,开始创业时,他参与其中,边学习边思考,不到一年,很快成为半个产品专家了,遇到这种机会,他倍加珍惜,利用见面前的时间,恶补了知识上的不足,为跟客户面谈做足准备、卯足劲。

天道酬勤,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次见面,毫不夸张的说成就了今天的顺威,在客户面前,其举手投足和个人魅力一下子就征服了客户,加上对风扇叶从原材料到生产、工艺技术和质量管理等环节的详细介绍,对问题处理及市场分析及定位等一系列问题的详细叙述,令客户刮目相看,纷纷点头认可,当场拍板马上送样检测和工厂审查的事情,先供货再对工厂管理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改进,边供货边改进,这对当时的中国企业来说,客户说是个先例,能在老外面前做到这点的,对当时的国人(特别那些刚洗脚上田的老板)来说,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他就这样轻而易举做到了。回顾这件事,他一直感触很深,也经常以此教育年轻一代,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如果不是这半年来认真学习里面的知识及对短板的恶补,根本当时无言以对,而且对方是这方面的专家。

这次见面后,他马不停蹄赶回公司布置制作样品及工程生产的一系列工作,日以继夜在工厂里,对得来不易的客户,必须认真对待,不能有半点松懈,否则将前功尽弃,就是这份精神,从送样到供货,一气呵成,没有出现半点问题,且很快得到客户认可成为正规供应商,进入了正常供货阶段。

和外资空调厂直接供货在当时的中国企业来说简直天方夜谭,而顺威做到了,一时间,这件事情传遍了国内空调界,接着,当时的国内空调巨头春兰、美的、科龙、格力等,不约而同到工厂进行参观和洽谈业务,开展合作。顺威也由此走向发展的快车道。

在胜利的光环面前,麦SIR头脑非常清醒,他意识到自身不足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进步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现在还不是开香槟庆祝的时候,为此,他亲自带领业务员去拜访客户,耐心聆听客户诉求,收集市场反馈意见,特别出现客户投诉时,总是那么的耐心去聆听,去解释,去协调,去沟通,去改进,力求完美,凭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及与生俱来的真诚,赢得客户信赖,客户也被他的这种魅力而折服,深深感动,业务以外,更愿意和他成为朋友,愿意工作外聆听他的建议,以此完善自我;不但是客户,他的这种人格魅力和精神,也在深深影响着下面的业务员,他们都以跟着这样的领导而感到自豪,形成了虚心聆听、认真学习的氛围。这也是顺威到今天屹立市场不倒的秘诀。

当很多企业还处在能做出产品就能卖出去的阶段,他们敏锐感受到市场在变化,竞争有一天会到来的,为此,在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他们开始布局上海基地,同时作出令行业内外瞠目结舌的举动,建立属于自己的风叶和工程材料研究中心,在当时,别说是你国内首创,哪怕外企也没几家有,但是,他看得更远,看到全球和中国空调业的明天在哪里?需要什么?应该做什么?面对别人认为他是作秀的质疑,一概抛诸脑后,按照自己的路去走,也因为有了这个决策,顺威产品才能在后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成为名牌后面的名牌。

时间去到1998年,国内经济因为亚洲金融风暴加上国家宏观调控,国有企业改革变得严峻起来,机遇与困难永远都是一对孪生兄弟,当时很多行业因为到了天花板纷纷转行做空调,小品牌和小企业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冒出来,伴随的就是那些小配件厂家的进入,风扇叶也不例外,很多做塑料或者家用风扇的企业,也想在市场里分一块蛋糕,纷纷打起价格战,冲击市场。面对市场乱象,他们坐怀不乱,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步伐进行发展,在行业内率先提出要做“名牌空调后面的名牌”这个口号且予以切实践行,拒绝一切假冒伪劣及以质量迁就价格的行为,为此,迎来的肯定是更多质疑,很多当年的老朋友出来创业做空调,因为市场问题需要做价格低廉的产品,希望得到顺威在价格和结算上予以倾斜,质量可以商量,但是无论是谁,他们一一予以拒绝,守住自己的底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市场份额被其他二、三流企业瓜分,甚至因为价格和结算等问题而失去某些客户,他们还是咬牙顶下来,同时利用这一时机,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推陈出新,做好做稳自己的产品,为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储蓄能量。

时间到了2002年,这是中国加入WTO的元年,也是空调行业的转折年,从这年开始,空调行业迎来了真正的洗牌,大型和外资空调企业纷纷扩产及全球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二、三线品牌企业纷纷因为各种问题而停产甚至关闭,用风声鹤唳去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些配件商更可想而知;上天又一次眷顾了他,由于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市场口碑,为其迎来了新一轮发展,从2003年开始,因为企业不断发展,现有的工厂根本满足不了需要,需要不断建设新工厂才能满足市场需要,就是在这情况下,现在的总部还有武汉及后来的昆山、芜湖、青岛等基地应运而生。

二次创业

2002年,在企业发展高峰时,由于身体及其他原因,他退居二线,到加拿大暂时休息,暂时远离企业经营一线。但是,任何企业发展遇都会有瓶颈和天花板的时候,需要一个有使命与责任感的人去带领企业再次创业,重铸辉煌,历史使命和个人责任毫不犹豫选择了他,到2005年底,麦SIR重新走向前台,出任集团总裁,带领企业进行披荆斩棘的二次创业,这时候,他已经过了知名年,很多人已经带儿弄孙开始享受退休生活了。而历史又无情地将他推向了前台。

担任集团总裁,意味的是一大堆问题需要他解决,同时必须保证的是企业的发展,因为,从上任第一天,他清醒认识到,以前的管理模式必须放弃,企业必须走上规范,要为打造百年企业打基础,他明白,年龄摆在那里,自己不可能长期带领企业前进的;为此,从企业管理架构的建立到流程的梳理、使用新的管理工具、建立职业经理人团队,要为今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打好应该打的基础,因为他的回归,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团队因为有了主心骨而突然间变得更加稳固,有了继续发展的信心,企业因此很快回到了原来的状态,重回良性发展轨道。

这时候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更多了,究竟是这样维持下去还是继续改革,他选择了后者,2007年毅然启动企业股改,以规范企业管理达到最终登陆资本市场为目的去开展工作,着手进行新一轮改革,为此建立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历史是最好的见证,发展机会永远留给智者,改革带来的红利终于在2012年得到回报,当年顺威股份顺利登陆深交所成功实现上市,为此他的头上光环遽然增加,祝贺声、赞美声随之而来,当年的质疑更是不攻而破。

急流勇退

智者永远是冷静的,带领企业成功上市,本来应该好好享受一下荣誉和因此带来的光环,很多人因此还会不舍得得来不易的成就,而他却是例外,上市后,他感觉到年龄越来越大,自己总有退的一天,不退的后果肯定是阻碍企业日后发展,因此,他将企业的事务全部放手给团队成员,一门心思考虑交班问题,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和选择,终于在自己耳顺之年顺利将总裁位置交给了团队成员,专心担任董事长。

故事到这里暂时告一段落,今天的麦SIR,全身心的投入企业发展的战略设计中去,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去开始自己新的事业和生活。

SIR是中国空调发展的一部生动述说,更是活历史,因为他见证着空调在中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整个过程,亲手缔造了空调王国,更亲手将一家不起眼的配件厂打造成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他的故事,毫不夸张说是当下年轻人创业者一本活生生作业指导书,激励年轻一代去进步,去学习,他的人格魅力,更是我们的学习标杆。

本文为作者授权《卓企观察》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上一篇: 【卓企策划】价格战不是洪水猛兽
下一篇: 【创业故事】跨界创业--记顺骑电动车范远成

我要评论

温馨提示:登录后再评论,可赚取积分哦!【注:office内容,粘贴前请用TXT清除格式】


卓企咨询

资讯本月排行

常用链接: